《神農本草經》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編寫草藥專著,最初僅只有一卷,為戰(zhàn)國時代扁鵲弟子子儀所著,剩下部分為后代所增補。如今的《神農本草經》都是后人從歷代本草著作中抄錄而成的,被稱為《神農本草經》輯本。
從輯本中可以得知,《神農本草經》所記載的藥物有365種,包括草、谷、米、果、木、蟲、魚、家畜、金石等。原作者把它們分為三種類型:上品、中品、下品。其中上品藥為無毒、久服不傷人的強壯滋補類藥物,如人參、甘草、大棗、枸杞、阿膠等,共120種;中品藥為無毒或有毒,對疾病能起抑病、補虛作用的藥物,如丹參、沙參、五味子、黃連、麻黃等,共120種;下品藥是有毒而性烈,可除寒熱,破積聚的藥物,如大戟、巴豆、附子、甘遂、羊躑躅等共125種。
每一種藥物都列有異名、氣味、出處、主治。對處方用藥時應注意的藥性以及配伍、禁忌都有詳細說明,而且還提到了包括內科、外科、婦科等170多種疾病的配方。同時,在采藥、制藥及用藥方面也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。[世界之最小狼觀天下www.yangzhimiao66.com/sjzz/]
《神農本草經》自問世以后一直廣泛流行,直到唐末宋初才漸漸失傳。它對我國藥物學的發(fā)展有著深遠的影響,歷代本草醫(yī)藥專書,都是以《神農本草經》所載藥物為基礎增添修訂所成的。
本文由網上采集發(fā)布,不代表我們立場,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:http://www.yangzhimiao66.com/sjzz/400.html
